66號公路大溪端往龍潭方向不遠,就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樓,寫著「齋明寺」,這是桃園縣境很知名的三級古蹟。過去曾經在很多師兄姐口中提到這座百古寺的「威名」,也曾走過牌樓外無數次,都因為另有目標趕路而過。


去年底,一個晴朗的冬日午後,隨意出外走走,又看到那座牌樓,就轉進巷弄,走向這深緣的齋明寺。


這座寺廟不像一般的廟宇外觀有許多飛簷剪黏,反而在很簡單的裝束裡有些民宅院落的「家」味。


一位師父走過眼前,那瀟灑自在的背影讓人羨慕有福報進佛門的僧侶。


齋明寺,興建於清道光30年(西元1850年),坐落於桃園縣大溪鎮光明里。1850年清道光年間,大溪農民李阿甲,法號性悅,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後,於此地結草庵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,取名為福份宮。



同治12年(西元1873年),當時住持黃普瑟與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,並更名為齋明堂。大正元年(西元1912年)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完竣,並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,昭和4年(西元1929年)於廟之後方興建萃靈塔,供民眾安奉祖先遺骨。


日據時代中期(民國二十六年),日本人擔心台灣人私下聚眾謀反,遂強迫齋明堂對外開放,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(法號普乾)為保存齋明堂之完整,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絡並更名為齋明寺。


民國七十四年,齋明寺被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並整建寺體,民國八十八年齋明寺由法鼓山接手管理,在第七任住持法鼓山聖嚴法師的帶領下,重新規劃庭院設計,乃成今日之風貌。(此段說明節自http://jms.ddm.org.tw/    )








寺後有座靈骨塔,名為「萃靈塔」,昔日大溪八景的「靈塔斜陽」所指便是此處。臨山邊有條齋明古道,是從前往來大溪的必經要道。從觀景亭上可以眺望崁津地區,也就是大溪一帶臨溪景色。早期大溪八景的「嵌津歸帆」就是指此處。


 


隨緣隨機地走進這間寺院,這裡的書卷氣很重,讓我心裡有深深的觸動;沒想到這麼清幽莊嚴的地方就在自己居處不遠的地方,又是錯過那麼多機會,沒有早點來走走!




走出嚴靜肅謐的古寺,有自佛國重返人間的感覺,肚子也餓了,就去品嚐一下臨近的「黑皮臭豆腐」,這家媒體介紹過許多次的特色小吃。


和妻各點了1份,只見老闆是以處理藝術品的態度在炸豆腐,所以小等了一下。


相傳這黑皮臭豆腐是清同治年間,有位姜姓先人,世以製作臭豆腐為業,一次發現一罈醃過久發臭變黑的豆腐,老闆娘惜物不捨丟棄,以茶油炸2塊,沒想到竟然滿室盈香,入口味道鮮美,自此開始有黑皮臭豆腐。



這黑臭豆腐滋味如何?有豆腐香,外皮經炸後並不會酥硬,反而有些韌性,內裡仍然是白色的豆腐本色。那好不好吃?可要自己嚐一嚐方知其中三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方的生活筆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